立即下载
非遗赋能乡村振兴 | 通道皇都村:“非遗”为钥 解锁乡村振兴“侗密码”
2023-09-07 09:17:06 字号:

非遗赋能乡村振兴 | 通道皇都村:“非遗”为钥 解锁乡村振兴“侗密码”

12.jpg

威廉体育官方app下载苹果时刻新闻记者 彭渊林 通讯员 吴祥淼 粟勇主 怀化报道

踏着夏末的热浪,携着初秋的斑斓,记者来到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皇都侗文化村,只见那美酒拦门、芦笙迎宾、鼓楼矗立、歌舞“侗”听……行走其间,仿佛置身于多彩的“侗文化”非遗世界,处处令人着迷。

皇都村坐落于通道侗族自治县“百里侗文化长廊” 中心地带,由头寨、尾寨、新寨、盘寨4个村寨组成,是典型的侗族聚居村落,该村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侗锦织造技艺、侗族芦笙、侗族银饰制作技艺、侗族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侗族竹编技艺、侗族合拢宴等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遗项目众多,素有“侗族文化活态博物馆”之美誉。

近年来,皇都村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大力提升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强化非遗技艺的延伸利用,通过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将非遗禀赋打造成文旅发展“金钥匙”,解锁乡村振兴侗乡“密码”。

非遗传承,化石“活起来”

8月的皇都村,笙歌悠扬,侗舞欢快。游客纷至沓来,陶醉在这“歌的世界,舞的海洋”。

“阿妹站在寨门口啊,手捧一碗拦门酒,贵客你若进寨来啊,先喝一碗拦门酒。”来自深圳的游黄先生刚下车,就感受到了侗乡阿哥阿妹的热情,一碗拦门酒,两排芦笙迎,瞬间氛围感拉满。

走进侗寨,巍峨的鼓楼气势雄伟,灵动的风雨桥静卧河上,层层叠叠的吊脚楼依山而建,那无钉无铆、极具侗族特色的木质建筑引人驻足观赏。

穿梭石板路,只见寨中人身着侗衣、头带银饰,惬意生活。吊脚楼内,织女依窗而坐,正在木制织布机上飞纱走线,熟练织锦。

合拢宴上,芦笙奏乐,阿哥阿妹与游客手牵手,围着长桌“多嘎多耶”,享受侗乡美食。

……

“看不够的鼓楼,听不腻的侗歌,跳不厌的芦笙舞。”游客黄晓琛兴奋地表示,走进皇都村,处处见“非遗”、人人皆“传承”,自己全程“浸泡”在非遗情境中,无时不刻感受着非遗之美、非遗之韵。

微信图片_20230421013343.jpg

“皇都村始建于明朝,是一个纯侗族聚居的村寨,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保存完好,拥有侗族原生文化‘活化石’的美称。”通道侗族自治县文旅广体局非遗中心主任吴林勇自豪地介绍,皇都村就是一座侗族非遗活态博物馆,村民住的吊脚楼、穿的侗锦、喝的油茶、吃的合拢宴、唱的侗戏等,处处彰显侗族非遗魅力。

皇都村目前拥有侗族芦笙、侗锦织造技艺、侗戏、通道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等4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侗族大歌等5项省级保护项目、12项市级保护项目、30项县级保护项目;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13人。

近年来,该村以“活化历史文化、传承村寨文脉”为原则,着力深挖本地缤纷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新建原生态侗族歌舞表演剧场、湖南侗锦博物馆、侗族非遗乐器体验中心等一批非遗展示平台,并常态化开展活动,让非遗走出博物馆,实现“文化再现,活态传承”,释放新活力,推动乡村振兴。

技艺创新,传统“获新生”

侗锦是我国著名织锦之一,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皇都村的一块金字招牌。

记者走近位于皇都村的湖南侗锦博物馆,就听到织机传来“咔嗒、咔嗒”的声响。二楼,织娘们或是数经挑花、或是穿梭纬线,现场织锦;楼下,各式各样的侗锦文创产品吸引着游客的眼光,大家精心挑选心仪的产品。

“传统与新潮相结合的背包、旗袍、壁挂等侗锦,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村里90后侗锦非遗传承人欧阳珊介绍,游客对侗锦技艺很感兴趣,看到现场织锦,会过来拍拍照,了解侗锦的工序、图案、寓意等。近年来,村里通过举办侗锦织造技艺培训班、建立湖南侗锦博物馆和侗锦传习所、成立侗锦织艺发展有限公司、开展侗锦文创企业扶贫等,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如今,村里100余种披肩、服装等侗锦产品,已远销北京、上海及美国、韩国等国内外市场。”

微信截图_20230906173611.jpg

随着文旅产业的发展,皇都村许多年轻人纷纷返乡创业、就业,他们用创新、发展的理念投身非遗技艺的传承和文旅产业发展中,为非遗保护和传承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深受广大游客喜爱。

文旅融合,侗乡“火出圈”

情意绵绵侗乡夜,大戊梁里吟恋歌。8月26日晚,皇都村坪坦河畔,原生态大型侗寨山水实景剧《戊梁恋歌》震撼上演,近2000名游客身临其境,“品味”这道“文化盛宴”。《戊梁恋歌》以侗族青年相识、相知、相恋最后喜结连理的唯美爱情故事为主线,侗乡山寨的四季风光更替为主题色调,通过艺术化处理集中展现侗族人民的民俗、生活、劳作、婚恋等场景,体现出侗乡底蕴深厚、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目前,它已成为游客的“必选项”。

15.jpg

同一天,一场以“非遗里的通道,少年说非遗”为主题的非遗体验活动在皇都村精彩上演,数名少年在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体验高脚马角斗、打陀螺、侗族传统扎染、芦笙吹奏、滚铁环、唱侗歌、打毽子、大转盘等非遗闯关项目,近距离品尝了一道丰盛的非遗文化“大餐”。

16.jpg

近年来,皇都村在全面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同时,积极探索“非遗+演出”“非遗+研学”等“非遗+”融合发展新模式,让非遗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活态传承,让旅游在场景升级、跨界合作的迭代里“火”出圈层。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皇都村精准发力,以“非遗”为钥,深入挖掘侗族文化资源,实现“非遗+旅游”双向赋能,进一步激发乡村经济活力,持续助推乡村振兴。

2022年,皇都村接待游客8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8亿元;而2023年刚过半,截至7月底,该村接待游客就已达到6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42亿元。

来源:时刻新闻

作者:彭渊林 吴祥淼 粟勇主

编辑:何峰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