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你有多久没坠入,记忆中的那段红楼旧梦——《红楼梦之金玉良缘》观后
2024-08-16 19:46:31 字号:

你有多久没坠入,记忆中的那段红楼旧梦——《红楼梦之金玉良缘》观后

202408066261a44c9a4c4e40b25be7c520f1a987_20240806d7f204105cc24fdf8552ac486643ba79.jpg

《红楼梦之金玉良缘》宣传海报。

文/木易山风

在有关《红楼梦》爱好者的群体中,我最不喜欢“脑残粉”这个词,也不太喜欢“红学”这个相对客观中立的词,因为在我看来,《红楼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的个体性和独立性,所以每个人读来的感受也应大抵不同,不至于形成一个拥有广泛共鸣的群体。

这部作品的降世本身就是特例。在封建王朝时期,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占据绝对主流,这样一部明显带有自传性质的生命体验小说,是绝无仅有的。它的诞生,给明清小说界带来的题材震撼,不亚于200年后特吕弗导演拍出的《四百击》给世界影坛带来的震撼。

f017d7c5fafe750cc67c0064541c1763 (1).jpg

《红楼梦之金玉良缘》宣传海报。

《红楼梦》的审美也是偏重个体的。不像《三国演义》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不像《水浒传》的梁山泊一百零八将,更不像《西游记》的取经路上师徒四人,红楼梦的角色与形象,更多呈现出独特的个体魅力,各个写得灵动而鲜活。虽然它也有大名鼎鼎的“金陵十二钗”“四大家族”这样的标签,但在原著中,其群体性远远小于个体性展现出来的价值。哪怕一个着墨不多的妙玉,哪怕一个贾府进出的小厮,都能表现出不为俗世烦扰的高洁或飘逸。就拿妙玉来说,她的高冷孤僻,就显得跟“金陵十二钗”这个牌面毫无关系,却不妨碍她存在于作品之中的独特魅力与价值。

细细想来,《红楼梦》的气质确实是很个体的,就如同幽灵王子哈姆莱特之于丹麦王国的存在,优雅而独特,徘徊又孤单。尽管它呈现了封建社会大家族上下阶级不同面孔的群像,尽管它构建了一个姹紫嫣红的女儿国一般的大观园,但曹雪芹的笔法,没有让任何一名女性,因为大时代背景而失色。原著中,一块玉、一株草,一方石、一座园,一箪食、一壶酒,一首诗、一阕词,一阵风、一朵花,一炷香、一折扇,一声笑、一阵恼,仿佛都有各自的灵动与轻巧,像是注入灵魂的存在,这些意象的描写随处可见,更不用说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撕扇、宝琴立雪这些名场面的轮番上演。在一部严谨完整而庞大复杂的故事架构中,同时呈现出无比的精巧与细腻。这样的文学力量,恐怕只有百年之后,广袤俄国土地上的普希金和托尔斯泰可与之比拟。

正因为不遗余力地重视每一个个体的价值,呈现每一个个体的特点,《红楼梦》里才会显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心思。贾宝玉和林黛玉整天互相吃醋,王夫人和赵姨娘几番极限拉扯,都是琐碎日常里出现的个体行为与感受。当然,在王熙凤甚至薛宝钗那里,这样的心思往往被解读为小心机。

496.jpg

《红楼梦之金玉良缘》剧照之一。

个体性唯一的特例,是男女主角宝黛,也就是这对原著官方认定的冤家。虽然两位各自都是自带标签的存在,一个衔玉而生、放浪不羁,一个伤春悲秋、多愁多病,个体价值本身就已经拉满,但曹雪芹不满于此,他巧妙地将这两个顶级IP强势绑定,在人物的前世今生、性格特征、价值观念、审美旨趣、命运选择上,不断强化它们的宿命感和合一性。贾宝玉是封建世俗社会的一个非典型公子哥,作为传统桎梏的反叛者而存在,前世是三生石畔悉心浇灌的神瑛侍者,而林黛玉正是从前世而来为其还泪的绛珠仙草。他们的个性特点、价值观念自然与家族、与俗世格格不入,只有所谓一僧一道能窥其命运、为之慨叹。这样的神仙眷侣背景设定,一方面解释了行为与性格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了提升了作品的主题。

从爱情角度来讲,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的较量是作品的主题主线,毋庸置疑,但因为宝黛神性与灵性的存在,他们的悲欢离合,被寄托了更多的思想与灵魂。也就是说,宝黛钗的故事,关于爱情,又远不止于爱情。从这个角度来说,金玉良缘最终取代木石良缘,不正是世俗价值与封建秩序对自然、自由、自在、自我的强势破坏吗?单从这一点来说,宝黛二人的悲剧就不仅是一出简单的爱情悲剧,而是作者心中对至真至善至纯至美的无限缅怀与深情哀婉。

正因为尊重个体的价值和魅力,又肯定超脱世俗价值的思想,所以《红楼梦》呈现出多元的审美和广博的主题,这也构成了它独特的一大气质。当然,只说青春与爱情,也是写得非常细腻动人。

497.jpg

《红楼梦之金玉良缘》剧照之一。

2004年,我13岁时第一次读《红楼梦》,真正意义上塑造了我文学阅读的旨趣。那也正是故事中宝黛钗们初登场的年纪。后来,尽管面对古今中外浩瀚的文学宇宙,只有浅薄的阅读经验,我依然坚定地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部文学作品,能够与《红楼梦》共享半点巅峰的荣耀。当然,这样的判断只存在于我的心中,或者说存在于每一个喜欢《红楼梦》的人心中,因为,尊重个体价值的《红楼梦》,其价值和魅力,也是属于每一个人,属于每一个独立的个体和心灵的。

后来,我陆陆续续、零零散散又重读过几遍原著,如同其他经典一样,常读常新、收获不断、感悟颇丰。没想到20年后,能在大荧幕上看到这个曾令年少的我惊心动魄、悲戚缠绵的故事,着实难得、难掩感慨。

所有人都知道,文学经典名著的影视化改编是最难的,《红楼梦》可以说是难上加难:没有强烈的人物矛盾和戏剧冲突,而是文化背景与人物价值观念的冲突;没有突出凝练的主题主线,而是包罗万象雅俗共赏的古典审美;没有非凡绝妙和惊心动魄的台词,而是细腻优雅的诗词品读与心理缠绵;没有黑白分明的角色脸谱,而是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群像讴歌。

《红楼梦》这样顶级审美和意境作品,倘若严丝合缝完全不改地去拍,又似乎呆板沉闷,毫无视觉波澜。更不用说要去给中国古典文学头号IP选角这个超级难题了。美誉如87版电视剧《红楼梦》,也不是每个演员都深得人心、无可挑剔。可以说,如果任何一部《红楼梦》影视化改编作品从开拍到上映,没有抓住原著叙事的精神要义,都会被骂得狗血淋头甚至一无是处。

1d1880980f8cd55dff519200cfabada8.jpg

《红楼梦之金玉良缘》宣传海报。

显然,这是一个永远无法满足读者和观众期待的作品。敢拍《红楼梦》,本身就是一种“自杀”或者说“献身”行为,当然,我充分地相信,这是对艺术而不是对商业票房的献身。因此,对于《红楼梦之金玉良缘》这部电影所有的演职人员,无论是导演还是年轻的演员们,我唯有尊敬。在这个短视频、碎片化阅读泛滥的时代,一个不太可能属于细心品读《红楼梦》的时代,演职人员们敢于不顾一切去呈现自己心中的精神美景,真正是一种直面鲜血的勇敢。一定是对《红楼梦》本身的热爱,才让他们作出决定并撑到如今。

所以,今天我不想做任何关于影视与艺术的讨论,只想表示对电影世界还有人在乎文学体验和文学价值这件事表示敬畏,只想静静回味这偷闲的两小时光阴中,重新坠入那段红楼旧梦的太虚幻境。

来源:威廉体育官方app下载苹果

作者:木易山风

编辑:廖浩宇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
Baidu
map